央广网合肥8月19日消息(记者徐鹏)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其中,肥东县作为合肥市东向发展的门户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近年来,该县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围绕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厂进行产业链深度配套,布局车身、底盘及发动机构件等零部件生产、动力电池材料制造及综合回收利用、汽车内饰生产、电子元器件生产等企业,聚企成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走进位于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创新动能扑面而来:合肥国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生产线上机器轰鸣,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经过精密加工,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心脏”。
这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承载着肥东国轩电池材料基地的重要使命——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已建成5万吨/年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产线,是合肥唯一一家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商,其生产规模达到安徽省负极材料领域前三。其产品保质保量供应南京国轩、青岛国轩等平台,产能稳步满足市场需求。工艺迭代中,前端磨粉、造粒到后端石墨化工序持续优化,产能与收率同步提升,为动力电池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其车间内,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电池壳体的焊接、打磨、涂胶等工序,加工完成的动力电池托盘与复合材料上盖,正源源不断流向奇瑞、吉利、长安等整车厂。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业,以注塑、涂装、碳纤维加工等四大工艺,打造世界级车身内外饰制造工厂。
总投资9亿元的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产值达30亿元:自动化与柔性化产线万件新能源动力电池托盘;7000㎡箱盖车间内,模压机、激光切割机与PU喷涂系统协同运转,规划产能24万/年复合材料上盖。新建的复合箱体箱盖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将进一步夯实其行业地位。
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与整车制造、电池研发紧密联动,其智能化与网络化水平直接关乎产业生态的完善程度。
中科全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充电桩装配车间内,身着统一工装的工人正专注组装元器件,产线流转间,充电桩一步步成型。这家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技术赋能的“科技先锋”,不仅深耕硬件制造,更构建了全场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体系。其智能装备覆盖7kW至1560kW全功率段充电桩,满足从家用慢充到高速超充的多元需求。
当前,中科全速结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来进行合理的能量管理和有序调度,实现能效提升。全力打造光储充智慧能源系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让安全、智能、低碳的能源惠及全社会,为推进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能量。
同样作为汽车配套零部件中的核心部件,汽车座椅是汽车零部件中技术集成度较高、与人机交互最为密切的核心组件之一,在产业集群里不仅承载着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双重功能定位,更是智能化升级的重要载体。
在继峰座椅(合肥)有限公司的汽车座椅生产车间,总装线开足马力,工人熟练地进行汽车座椅组装。生产流水线一环扣一环,一张张下线的汽车座椅被整齐地排列在成品区。据介绍,这是一家集设计、生产与销售汽车整椅的专业企业,有着先进的整椅装配线、执行制造系统、机器人辅助技术、CNC裁切机缝纫设备、自动浇注发泡线以及全栈系统对接等核心科技,构建了存在竞争力的技术储备和国际运营能力。
肥东县以“聚企成链”的战略眼光,构建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完整生态。围绕合肥整车厂需求,车身底盘构件、动力电池材料、汽车内饰、电子元器件等企业深度配套,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位于肥东汽车文化城的众多汽车品牌交付中心一派忙碌景象。展厅一侧,专业销售人员正向看车市民详细讲解车辆性能;与此同时,中心另一区域的交付专员有条不紊地为新车主办理手续、交接车辆钥匙。现场体验、销售与服务各环节高效运转。目前,汽车文化城内的汽车销售运营企业多达30家,其中专营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共有10家,汇集了小米、特斯拉、奔驰、比亚迪、理想、丰田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
近年来,肥东县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围绕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厂进行产业链配套,依托产业协同与精准招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肥东县还发放汽车消费券3200万元及置换补贴85万元,带动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约18亿元。
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县产业链规上工业公司已达21家,2024年产值累计突破118亿元,同比增长14%。2025年上半年产值达64.7亿元,全年预计完成131亿元。
如今,在这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比邻而居,技术协同、资源共享的“左右邻效应”持续释放。从电池材料到充电基建,从核心制造到配套服务,肥东正以全链协同的产业集群,在长三角新能源赛道上加速竞速,书写高水平发展的产业新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